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新闻动态News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二胎时代来袭,小心产后小便“不听指挥”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08-28
二胎时代来袭,小心产后小便“不听指挥”
 

生完孩子之后,你是否也有过“夹”不住尿的尴尬经历?

自从我国二胎政策开放之后,全国各大医院的产科病房都是人满为患,很多家庭都觉得趁这个大好的机会生一个绝对是占了便宜。当然,对于不用去怀孕的丈夫和公公婆婆来讲当然不会遭受妊娠期及产后各种身体和精神方面的折磨与催残。不过,对于孕妇来说可就没有那么舒坦了,近期我院盆底防治中心遇到较多生完二胎的产妇产后复查时存在“夹”不住尿的困扰,虽然不是什么要命的事儿,但还是影响生活质量,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有关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那些事儿。

生完孩子后,“夹不住”尿是什么鬼?

女同胞们生完孩子后,不能约束小便,“夹”不住尿,当腹压增高时(如喷嚏、咳嗽、大笑或运动等)出现不自主尿液自尿道外口漏出称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我国每三个成年女性当中就有一个尿失禁患者。妊娠和分娩损伤是引起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你是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高危人群么?

分娩次数过多会诱发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风险,当然,生二胎不是发生产后尿失禁的唯一诱因,那么除了多次分娩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导致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危险大大增加,一起来看看!

1、分娩方式

有研究表明,经阴道分娩者产后发生率显著高于择期剖宫产者,当然梗阻性难产患者试产后中转为剖宫产者产后发病风险更高。经阴分娩者行产钳助娩者发病风险亦增高。剖宫产时进行的手术操作,可能会造成结缔组织、筋膜、肌肉和韧带等盆底支持结构异常,神经组织损伤,血管营养障碍等,从而影响盆底功能,导致尿失禁的发生。但与经阴道分娩者相比,剖宫产产后盆底肌的收缩力量不受影响,会阴体和膀胱颈位置改变较经阴道分娩者轻,盆底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咳嗽时的腹压传递无明显改变。尽管剖宫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率较经阴分娩低,但却不能完全预防其发生——手术对盆底肌肉-筋膜组织也是有损伤的。

2、胎儿头围过大
胎儿头围过大会使盆底组织极度伸展,若超过盆底组织伸展的生理极限,将导致盆底肌纤维、结缔组织及神经组织的缺血甚至断裂,引起继发的萎缩、变性、坏死、血管病变,导致肌纤维数量减少及去神经化作用,结缔组织失去支撑作用。

3、孕前体重指数
大量研究表明,体重指数与产后尿失禁的发病关系密切。肥胖患者发病率高,可能与肥胖患者长期而持续的高腹压状态有关,从而导致了盆底组织的损伤。

4、高龄
诸多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年龄是孕妇发生产后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雌激素水平的改变对构成盆底结构胶原纤维的证性活动降低,继而导致盆底肌肉组织松弛,所以比年轻女性更易发生产后尿失禁,所以大龄女性要二胎要考虑到这一点。

5、便秘
长期便秘会使腹内压长期增加,使子宫、阴道前壁、膀胱向下移位,不能有效地关闭尿道,导致尿失禁。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治疗策略

1、生活方式的干预
主要有控制体重、减少咖啡因的摄入、戒烟、控制呼吸道疾病、治疗便秘等,此外,还应该平衡液体的摄入,避免过量的液体摄入导致尿频和尿急。

2、盆底肌锻炼
有意识的对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性收缩以便增加尿控的能力。做收紧肛门及阴道动作,可在站位、坐位及卧位进行,每次缩紧肛门及阴道3秒后放松,连续锻炼15-30分钟,3次/日,4-6周为一个疗程,同时训练间断排尿,即每次排尿时停顿或减缓尿流,以及在任何“尿失禁诱发动作”如咳嗽、弯腰等之前收缩盆底肌,从而达到抑制不稳定的膀胱收缩,减少排尿紧迫感的程度、频率和溢尿量。

3、生物反馈治疗
指采用模拟的声音或视觉信号来反馈提示正常及异常的盆底肌肉活动,通过生物电流使逼尿肌产生收缩,其压力转变为可视信号,使患者通过其发出的反馈信号自主或不自主配合做肛门收缩动作,从而改善盆底肌功能。

4、电刺激
电刺激经肌肉刺激和神经传递,一方面可刺激尿道外括约肌收缩,提高控尿能力,另一方面可抑制膀胱收缩,提高膀胱的顺应性,增加膀胱容量,加强储尿能力,对不稳定膀胱和急迫性尿失禁有显著效果。

5、手术治疗
压力性尿失禁手术的目的是重建下尿道的正常解剖,包括矫正膀胱颈和尿道的高度活动性,使尿道近端及相关组织恢复为腹腔内的功能性结构,重建膀胱吼叫,提高尿道闭合压关闭尿道。

不管怎么说,妊娠和分娩均是导致产后尿失禁的危险因素,所以,对于打算要生二胎的女性同胞们一定要慎重考虑产后可能发生尿失禁的风险,控制好体重,看好年龄。如果很不幸中枪也不要觉得难以启齿,要及时到盆底防治中心就诊,不要让尿“囧”影响了你对生活的享受。

(摘至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